數百種花木構成的熱帶雨林花開四季,耗資巨大的人工湖景波光粼粼,然而這些靚麗的賣點卻遭到了不少專家的否定。擁有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設計中心主任、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所首席設計師俞孔堅先生尤其反對當前一些不計成本過于花哨的景觀設計,直言“這是暴發戶心態和小農思想摻雜的結果”。
做秀之批判
俞教授認為屋頂種植花盆,住宅小區景觀設計中日漸涌現的游樂場和主題公園的風潮,是設計目的不明確的表現。“開發商只考慮賣點,不考慮居住者的使用,只考慮售樓的短期效應,不考慮日后的長期維護成本。”俞教授說,建筑應該為人服務,而不是相反,景觀更是如此,評價的要素是功能性和功利性。
現代人文地理學派及現象主義景觀學派都強調人在場所中的體驗,強調普通人在普通的、日常的環境中的活動,強調場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動以及含義的三位一體性。這里的物理特征包括場所的空間結構和所有具體的現象;這里的人則是一個景中的人而不是一個旁觀者;這里的含義是指人在具體做什么。因此,場所或景觀不是讓人參觀的、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讓人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場所、景觀離開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義,成為失落的場所。人既是自然人,同時也是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所以在做景觀設計時應該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住宅小區中那些展示性的、不組合種植花箱為人考慮的設計,從根本上是不尊重人的體現。
人造之批判
“土人”二字充分顯現出俞孔堅對自然的熱愛。他認為,現代化并不意味著破壞自然、破壞生態,也不是鋼筋水泥叢林的高樓大廈,而是自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用最少的投入,最簡單的維護,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原本的環境和原有的特色,達到設計與當地風土人情、文化氛圍相融合的境界。
因此,設計師做景觀設計時,首先要考慮與周圍的景觀相融合,分析這塊場地自然形成的過程、周圍的山水格局、植被現狀以及地下水等,進行系統的自然背景分析后,再整體設計分析這塊場地的適應性。所有的景觀必然從這個場地的自然屬性開始。如果場地有水,那么就要充分利用這水;如果場地周圍有山,那么就要充分利用這山;如果場地有良好的植被,那么就要充分利用這個植被。因為大自然本身有它天生的美、天生的功能在其中,人的活動應該在自然的背景下去完成。而有的開發商把天然的水斷流,搞人工湖,把天然的坡地挖平,然后再堆出人工土坡,肆意的破壞將自然美感毀之殆盡。
歐風之批判
俞孔堅一直倡導“天地—人—神”之和諧的設計理念,所謂“神”,就是地方文化、地方精神、地方風俗,是不同環境中繁衍生息的人們內心的歸宿,是人們生活意義之所在。俞孔堅說,源于當地的自然過程及人文過程的內在的力量,是設計形式背后的動力和原因,也是設計所應表達和體現的場所的本質屬性。因此,設計必須尊重神,即文化,它是地方的文脈,它是長期的人與自然相適應而形成的一整套屬于這塊土地的含義。設計必須尊重土地。所有的建筑屋頂綠化種植容器也好,所有的植物也好,它都是從這塊土地上長出來的。隨意地把不能被認同的東西放在一個地方,會讓人有失去“家”的感覺,沒有歸屬感,就像那些歐式羅馬住宅、歐式噴泉、歐式建筑。因此,不尊重場所的精神,就是不尊重地方的“神”。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神”,這個地方的“神”必須尊重。
在俞孔堅眼里,“有了生機盎然的綠色和濃蔭,有了清新的水和空氣,也就有了美”;一些形式主義的、無實際功用的,特別是對改善生態環境毫無實效的城市美化工程,往往適得其反。
俞孔堅簡歷:
錦竹草花盆屋頂綠化
■1987年獲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
■199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主攻景觀規劃和城市設計。
■1993-1995年任哈佛大學教員(TeaChingFellow)。
■1995-1997年任美國SWA集團景觀規劃與城市設計師和項目負責人。
■1997年回國創立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設計中心和自動噴灌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所。
■主持或參與近百項較大的國際國內景觀規劃設計項目,先后獲十多項國際和全國性獎勵,現為北京市海外專家咨詢團成員、建設部城市規劃高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杭州市、青海省、山東省、溫州市等國內十多個省市政府的高級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