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環路地區城市設計的研究范圍西起東環路,東至規劃中的虞蘇杭高速公路,北起三星路,南至機場路,主要對三星路、中新路、金雞湖路、機場路兩側地區及東環路東側地區進行設計研究,規劃設計范圍為63.5ha。
1、發展定位
蘇州市在近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城兩區的格局:即整個城市由蘇州古城、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新區三個相對獨立的城市區域構成。從宏觀上來看,位于蘇州古城和工業園區之間的東環路地區,正是限定蘇州工業園區這一城市區域的重要邊沿之一。因此,作為一個城市界面,強化蘇州工業園區的整體城市意象是東環路地區的一個基本功能。
今后,蘇州古城將以舊城保護、舊城改造為主要任務,逐漸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而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新區則發展成以生產為主,兼重服務的自我完善的獨立城市區域,這一城兩區將由東西向城市干道干將路-中新路所聯系,因此干將路中新路已成為蘇州城市的生長軸和發展軸,蘇州城市這一沿東西軸向的主導發展模式在新編制的《蘇州市總體規劃》中也得到肯定。規劃中的沿干將路-中新路的地鐵輕軌系統也將使這一發展趨勢得到加強。因此作為聯系蘇州古城和工業園區的東環路地區,同時,也應把強化蘇州城市東西軸向發展主導趨勢作為他的基本目標。基于上述認識,對于蘇州工業園區東環路地區,應以城市界面作為其總體發展定位。這個定位包含二個層面:
(1) 城市景觀層面:
工業園區是中新合作的現代化工業區,有著較大的影響和知名度,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城市意象與之相稱。對這一相對獨立的城市區域而言,東環路地區是對它起限定作用的一個城市界面,因此它對塑造工業園區整體的城市意象有著重要意義,也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2) 城市功能層面:
蘇州古城和工業園區是兩個自我完善、相對獨立的城市區域,僅依靠一條城市干道和地鐵輕軌系統是無法將其很好地聯系起來,無法保證物質和住處在它們之間正常地流動和交換,更不能保持蘇州城市東屋頂種菜盆西軸向發展的趨勢。因此,有必要把它們之間的城市區域建設成良好塑料花盆的聯結體,以保證城市職能延續、組織機制有序、區域交通順暢和環境形態優美。根據以上定位,城市設計要對《蘇州東環路地區控制性規劃》作必要的調整。
首先,碰到的問題是東環路原規劃設置內環高架路,這對工業園區的景觀和形成區域次中心都帶來不利。因此在設計過程中?仔細論證并與多方協商,將內環高架東移,與虞蘇杭高速干道高架并道,立交橋綠化平行布置,使東環路成為蘇州新老區聯系的景觀廊。
其次,原規劃土地使用以居住為主。城市設計定位要求在基地沿街地區增加商業、辦公等服務性功能,特別是對東環路沿街和中新路兩側土地的使用性質作了較大調整。由于土地使用性質的改變以及為保證資金的投入產出平衡,增強開發的可能性,城市設計結合房地產市場調查適當提高了部分地塊的開發強度。
第三,出于東環路地區的整體形態框架考慮,調整了控制部分地塊的建筑限高,以獲得預期景觀效果。
2、 目標與構思
(1) 形成蘇州東部地區以商業文化娛樂為主的次中心。
從基地現狀分析可知,東環路地區商業文化設施嚴重缺乏,遠不能滿足需要,與本地區大量的居住人口極不相稱。古城區的傳統商業文化娛樂中心:觀前街-人民路地區和工業園區的商業文化娛樂核心區均與本地區相距甚遠,其服務范圍無法覆蓋到本地區。因此,無論是從現實意義到未來需求,都有必要將東環路地區建設為蘇州東部地區性的商業文化娛樂中心,作為蘇州古城和工業園區中心的補充。該中心主要服務于蘇州古城和工業園區之間的城市地區。
設想以中新路、東環路交叉口為中心,向并、向東、向南適當擴展,盡量取得統一地權,結合規劃中地鐵站,集聚零售、會展、餐飲、辦公、娛樂等多種功能,以城市綜合體的方式進行較高強度立體開發,并組織地下通道、下沉廣場、二層步行天橋、屋頂平臺等元素構成立體步行系垂直綠化容器統、連接各具體功能和地鐵車站,在滿足屋面塑料花盆人流集散的同時,提供多樣的開放空間,為公共活動的發展創造物質基礎。
(2)塑造工業園區的城市形象界面
東環路地區是工業園區的開端,東環路沿街界面是園區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因此它對工業園區整體城市意象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設想將東環路沿街面建筑(各干道交叉口建筑除外)的風格帶有新加坡南國特色。建筑高度基本統一,紅瓦屋頂、白色墻面、底層設置騎樓,同時以過街樓連接沿街相鄰建筑,以確保沿街界面的連續。這樣處理將使東環路沿街建筑有著比較強烈的整體感,有助于塑造新加坡工業園區的城市意象。
(3)建構以干將路-中新路為中心的工業園區入口系列
蘇州工業園區的四個主要入口均在本地區,它們分別是三星路、中新路、金雞湖路和機場路入口。在統一確立東環路沿街建筑形象的同時,著重處理四個入口的城市景觀,使之成為一個體系,而又主次分明,這樣的做法將給東環路沿街統一的城市形態帶來變化。
設想重點處理中新路這一工業園區的禮儀性入口,兼顧三星路、金雞湖路和機場路入口。在中新路入口區域設置一組高層建筑群,沿路兩側布置兩座形式對稱的塔樓。考慮到入口北側有70m高的開元大廈在建,將雙塔高度控制在80~90m左右。其兩側高層建筑的高度在此基礎上依次跌落,這樣就將開元大廈也納入工業園區中新路入口的高層建筑群體之中,并作為主塔樓的陪襯,共同形成強烈的入口意象。三星路、金雞湖路入口是園區的主要車流通道,分別以高度控制在70m的弧形板式高層確立起入口意象,一方面使其對車流起到導向作用,同時使之成為中新路入口的烘托。機場路入口距上述三個入口距離較遠,設想在入口北側布置80高的塔樓作為入口標志,使之成為工業園區南部邊緣的地標。
(4)建立聯系古城區和工業園區城市主軸的空間序列,形成進入園區的禮儀空間層次干將路-中新路是蘇州城市發展的主導軸線和城市的主要視覺景觀通廊。在東環路地區沿中新路組織城市空間序列,在延續城市主軸和視覺景觀走廊的同時,也有助于工業園區整體城市意象的形成。
設想從中新路東環路交叉口到虞蘇杭高速公路之間通過城市空間的收放以及建筑形態的安排,形成中新路入口廣場-入口高層雙塔樓-噴泉廣場-跨路標志建筑等一系列形態變化、開放程度各異的空間節點,使得中新路沿線空間效果和城市景觀產生強烈的節奏感和序列感。由于這個序列的延伸有橫跨的蘇州內環線和高速公路,均是高架,對視覺景觀有很大影響,為此在空間序列的終端布置跨路的辦公建筑,高約50m,遮擋高架。下有二層高大拱門,上部安排"蘇州工業園區"字樣,形成標志與對景。
3、指導綱要
為了確保城市設計成果的可操作性,便于管理部門的控制管理。城市設計應制訂指導綱要,以準則形式指導下一步的工程設計,包括建筑設計,市政工程設計和景觀園林設計等。東環路地區城市設計指導綱要分為二個部分:通用準則和具體地塊準則。通用準則規定了設計范圍內各地塊在一般情況下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而具體地塊準則是針對該地塊所制訂的實施細則或對其所作的說明。
(1)通用準則
東環路地區城市設計的通用準則包含地塊劃分、建筑容量、建筑退線、道路與停車、綠化水體、東環路沿街建筑、相鄰建筑連接、標志與設施等八方面內容。
(2)地塊準則
地塊準則是在通用準則的基礎上,針對每一地塊進行的具體控制。控制內容包括土地使用性質,用地面積、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化率等一般控制內容外,還包含城市形態控制的其它有關內容,規定了廣場范圍,地下通道、過往天橋位置、尺度、建筑界面控制線,建筑不可逾越線,高層建筑范圍線和機動車出入口等。
考慮到城市設計的動態性和彈性,我們將設計準則的控制分為三個層次:1剛性控制,規定用詞為"必須"等,建設時必須遵循;2彈性控制,規定用詞為"建議"等,原則上應遵循,但可據實際情況由建設方與城市管理方協商決定;3柔性規定,是建設方具有最大自主權的規定,規定用詞為"允許"等。